close
,談論當代攝影的重量著作,2004年出版至今熱度不減238幅代表性影像、214位最重要的當代攝影家
《這就是當代攝影》內容簡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兼任教授 阮義忠 藝術家、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專任副教授 顏忠賢 攝影評論者,政治大學廣電系副教授 郭力昕 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副教授 王俊傑 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 姚瑞中 視丘攝影藝術學院創辦人 吳嘉寶 文字工作者、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博士候選人 張世倫 作家、藝評人 李維菁 教師、藝術家、策展人 張美陵 藝術策展人 黃亞紀 獨立策展人 林品君 觀念藝術攝影家 游本寬 當代攝影家 沈昭良 當代攝影家 吳政璋 當代攝影家 林盟山 當代攝影家 黃仁益 藝術家、設計師 李明道 設計師、攝影家 林宜賢 設計師 王志弘 同聲推薦 特色 ◎ 談論當代攝影的重量著作,2004年出版至今熱度不減(中文版譯自2009年最新修訂版) ◎ 238幅代表性影像、214位最重要的當代攝影家 以全新的目光,洞察攝影,洞察世界 八大分類,讓當代攝影的面貌變得無比清晰 一次大戰後,匈牙利藝術家納吉(Laszlo Moholy-Nagy)曾預言:「不了解攝影的人,未來將成為文盲。」但他那時卻無法預見,幾十年後數位相機將如何席捲全球,更無法預見,80年代之後的攝影創作,將掀起何等翻天覆地的變化。 影像的語言不斷推新,攝影的疆界不斷拓寬,攝影家集體推動的當代攝影像一具越滾越大的巨輪,悍然挖掘我們的集體意識、個人心靈。冷冰冰的肖像、亦真亦假的場景、直率到難以直視的裸照、如同業餘攝影的拙劣照片、吃剩的食物、吵架的家人……這些影像都堂堂出現在攝影集、美術館中,引起熱烈討論。我們或懾服於攝影家無懈可擊的美學手法,但也常對著某些影像大惑不解,懷疑這些照片的價值。當攝影變得越來越難定義時,我們如何看待這些似乎沒有規則可循的當代攝影? 在這本令全球注目的攝影書中,策展人夏洛蒂‧柯頓從攝影的動機與理念出發,將攝影分為八大類,精闢的見解讓當代攝影的發展脈絡變得無比清晰。在「親密生活」中,看起來像是以傻瓜相機拍出的真誠照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與家人、密友的關係。「編導式攝影」展現攝影家驚人的場面調度,將一則則都市寓言濃縮在一幅影像上。「冷面美學」力求超越人類肉眼的侷限,展現恢宏的史詩格局。「紀實攝影」已走出媒體,在藝術界找到新的表現舞台。攝影集與傳統底片沖印的文藝復興、網路的力量,更一再為攝影注入新生命…… 當代攝影家展現驚人的創作能量,但這件事的意義,卻不是建造出一座座供人膜拜的藝術神殿。攝影的可貴,除了美學價值,還有內容意義。攝影家以他們的視角和手法,刻畫出生活中各種統馭著我們的無形力量,那是我們和身邊人事物的情感羈絆,是我們難以破除的恐懼和偏見,是社會、政治力量龐大的手……這些力量交織成密密麻麻的網,無時無刻牽動著我們,而我們卻難以看清。攝影家的意圖,無非就是把這些無形的網化為影像,讓我們以肉眼目擊。於是,當我們隨著作者的敘述,看清每張照片的意義和手法時,也等於換上攝影家的眼睛,對自己的生命,對身邊的一切,有了全新的洞察。 作者簡介夏洛蒂‧柯頓夏洛蒂‧柯頓(Charlotte Cotton)專業策展人。現為Bradford 國家媒體博物館創意總監,曾任洛杉磯國家藝術博物館攝影部主任、倫敦攝影藝廊策畫部主任、維多利亞暨亞伯特博物館策展人、耶魯大學客座教授及多所藝術學院客座藝評。著有《不完美之美》(Imperfect Beauty)、《之後,一切歸於平靜》(Then Things Went Quiet)、《蓋‧伯丁》(Guy Bourdin)及本書。Charlotte Cotton張世倫張世倫,台北人,1975年生,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曾任博物館員、紀錄片企畫、雜誌記者等職,現為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候選人,譯約翰‧伯格《另一種影像敘事》。
《這就是當代攝影》內容簡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兼任教授 阮義忠 藝術家、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專任副教授 顏忠賢 攝影評論者,政治大學廣電系副教授 郭力昕 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副教授 王俊傑 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 姚瑞中 視丘攝影藝術學院創辦人 吳嘉寶 文字工作者、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博士候選人 張世倫 作家、藝評人 李維菁 教師、藝術家、策展人 張美陵 藝術策展人 黃亞紀 獨立策展人 林品君 觀念藝術攝影家 游本寬 當代攝影家 沈昭良 當代攝影家 吳政璋 當代攝影家 林盟山 當代攝影家 黃仁益 藝術家、設計師 李明道 設計師、攝影家 林宜賢 設計師 王志弘 同聲推薦 特色 ◎ 談論當代攝影的重量著作,2004年出版至今熱度不減(中文版譯自2009年最新修訂版) ◎ 238幅代表性影像、214位最重要的當代攝影家 以全新的目光,洞察攝影,洞察世界 八大分類,讓當代攝影的面貌變得無比清晰 一次大戰後,匈牙利藝術家納吉(Laszlo Moholy-Nagy)曾預言:「不了解攝影的人,未來將成為文盲。」但他那時卻無法預見,幾十年後數位相機將如何席捲全球,更無法預見,80年代之後的攝影創作,將掀起何等翻天覆地的變化。 影像的語言不斷推新,攝影的疆界不斷拓寬,攝影家集體推動的當代攝影像一具越滾越大的巨輪,悍然挖掘我們的集體意識、個人心靈。冷冰冰的肖像、亦真亦假的場景、直率到難以直視的裸照、如同業餘攝影的拙劣照片、吃剩的食物、吵架的家人……這些影像都堂堂出現在攝影集、美術館中,引起熱烈討論。我們或懾服於攝影家無懈可擊的美學手法,但也常對著某些影像大惑不解,懷疑這些照片的價值。當攝影變得越來越難定義時,我們如何看待這些似乎沒有規則可循的當代攝影? 在這本令全球注目的攝影書中,策展人夏洛蒂‧柯頓從攝影的動機與理念出發,將攝影分為八大類,精闢的見解讓當代攝影的發展脈絡變得無比清晰。在「親密生活」中,看起來像是以傻瓜相機拍出的真誠照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與家人、密友的關係。「編導式攝影」展現攝影家驚人的場面調度,將一則則都市寓言濃縮在一幅影像上。「冷面美學」力求超越人類肉眼的侷限,展現恢宏的史詩格局。「紀實攝影」已走出媒體,在藝術界找到新的表現舞台。攝影集與傳統底片沖印的文藝復興、網路的力量,更一再為攝影注入新生命…… 當代攝影家展現驚人的創作能量,但這件事的意義,卻不是建造出一座座供人膜拜的藝術神殿。攝影的可貴,除了美學價值,還有內容意義。攝影家以他們的視角和手法,刻畫出生活中各種統馭著我們的無形力量,那是我們和身邊人事物的情感羈絆,是我們難以破除的恐懼和偏見,是社會、政治力量龐大的手……這些力量交織成密密麻麻的網,無時無刻牽動著我們,而我們卻難以看清。攝影家的意圖,無非就是把這些無形的網化為影像,讓我們以肉眼目擊。於是,當我們隨著作者的敘述,看清每張照片的意義和手法時,也等於換上攝影家的眼睛,對自己的生命,對身邊的一切,有了全新的洞察。 作者簡介夏洛蒂‧柯頓夏洛蒂‧柯頓(Charlotte Cotton)專業策展人。現為Bradford 國家媒體博物館創意總監,曾任洛杉磯國家藝術博物館攝影部主任、倫敦攝影藝廊策畫部主任、維多利亞暨亞伯特博物館策展人、耶魯大學客座教授及多所藝術學院客座藝評。著有《不完美之美》(Imperfect Beauty)、《之後,一切歸於平靜》(Then Things Went Quiet)、《蓋‧伯丁》(Guy Bourdin)及本書。Charlotte Cotton張世倫張世倫,台北人,1975年生,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曾任博物館員、紀錄片企畫、雜誌記者等職,現為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候選人,譯約翰‧伯格《另一種影像敘事》。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