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運79折☆宅配到府 ,與其用力說話,不如用心聆聽!懂得傾聽
傾聽,不可思議的力量:學會諮商師的聽話術,你和別人都受益 出版日期:2013年 2 月 26日 ★日本超級長銷書,各界讀者一致推薦! ★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蘇絢慧、貴婦奈奈好評推薦! ★與其用力說話,不如用心聆聽!懂得傾聽, 才算知道怎樣溝通;學會聆聽,讓你到處受歡迎! 從事心理諮商40年的東山紘久教授, 整理出31項常被忽略的聆聽重點, 適用於工作、生活、家庭、親子, 讓你從此不再害怕與人交涉,隨時隨地從容談事情。 專業聆聽者才知道的訣竅 ‧站在訴說者的立場聆聽 ‧不要當「評論家」 ‧明白「對方說的是對方的事」 ‧聆聽抱怨時,要變身為「避雷針」 ‧多放兩張「彈性椅」,就能緩和尷尬 讀者一致好評 ‧我們常常很用力的「說話」,卻對「聆聽」毫不在意; 然而事實正好相反,懂得聆聽,溝通效果比說話更好。 書中提到附和的時機、複述對方一部分的話語, 這些方式都很簡單又很有效,馬上拿來運用,對話真的變流暢了! ‧我本身是業務員,曾經被客戶抱怨話太多,所以買這本書來看。 裡頭技巧豐富,獲益無窮! ‧我目前是實習教師,讀這本書的時候, 我一邊思考如何與孩子溝通,得到許多有用的提示。 ‧我是電台主持人, 經常要訪問各領域的專家,讀過許多「採訪方法」的書, 然而這本書給了我另一個層次的思考,很棒的一本書。 ‧開始實踐之後,我深刻感受到,傾聽比說話更有力量。 原是當工作用的工具書,沒想到對育兒也大有幫助。
- Jul 13 Sat 2013 15:27
傾聽,不可思議的力量:學會諮商師的聽話術,你和別人都受益
- Jul 13 Sat 2013 15:27
無罪的罪人
- Jul 13 Sat 2013 15:27
老夫子年代大全集十二
50週年限量發行! ,歡慶老夫子50歲生日老夫子年代大全集全球限量發行珍藏50年來老夫子的點滴趁現在
老夫子吶喊:愛神的箭射向我吧! 《老夫子年代大全集》12(1976-1977)珍藏版 陸續精裝出版 經常有讀者為老夫子與陳小姐的愛情打氣、加油,同時十分關切他倆的愛情究竟何時開花結果?讀者可能已發現,老夫子的愛情之路,愛總是源源不息,四處散播,老夫子甚至因此被認為是「花心蘿蔔」(頁74),對「終身大事」(頁22)如同兒戲婚姻,真的是如此嗎? 在《老夫子年代大全集》第十二冊(1976-1977)中,有則「怕醜新娘」(頁130)漫畫,可看出當新郎的老夫子一點都不體貼,且是個糊塗鬼,還將結婚戒子搞丟,實在「慘不忍睹」(頁358) ,簡直就是「烏龍新郎」(頁204)嘛。 說真的,老是被「愛神的箭」(頁223)射中的老夫子,非常努力想要當好男人,不信?!請看,老夫子「學烹飪」(頁352) 、為女友「獻殷勤」(頁153),不惜「特技表演」(頁180) 、「巧奪天工」(頁185),也盼「相敬如賓」(頁355),實屬「難能可貴」(頁237),只是有時「操之過急」(頁253),甚至「趁火打劫」(頁118),把女友嚇跑了。 愛情是一朵生長在絕崖邊緣的花,要想採摘它必須有勇氣;愛情不過是一種瘋。以這兩句是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對愛情的看法,祝福勇氣十足的王老五老夫子,在瘋愛情的旅途中,能覓得良緣佳侶。 在《老夫子年代大全集》第十二冊(1976-1977)20頁,特別令讀者津津樂談的,那就是王澤先生這則「車海與荒島」的獨一無二單格漫畫,經常將老夫子置於荒島中的漫畫家,突發奇想將車海與荒島畫在一起,王澤的想像力總是出人意表,帶給讀者驚喜與讚嘆。 此外,在「妙想天開」(301頁)這則漫畫中,漫畫家王澤將自己入畫了,這些稀少珍貴的漫畫,讓這一冊特別有看頭。 老夫子會扮演一位稱職的「護花使者」 (頁27)嗎?請「繼續」(頁342)跟著《老夫子年代大全集》一冊冊看下去,隨時關注老夫子與陳小姐的戀愛「動態」(314頁)!(文/邱秀堂) 關於作者-王澤父子 關於王澤父子 本名王家禧,以長子王澤為筆名,早年同時以好幾個筆名從事漫畫創作,其中以長子「王澤」為筆名創作的《老夫子》漫畫,一推出就大受歡迎至今。 長子王澤傳承父親王家禧藝術的天分,成為《老夫子》事業永續經營的接棒者,為了分辨兩時期的作者,讀者遂以老、小王澤區分。 學建築的小王澤,居住美國從事建築、建築教學及藝術創作工作近三十年。目前在台灣的大學擔任建築教授,接下父親事業後,繼續老夫子漫畫的創作,並於1995年組工作室、2000年設立「王澤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轉型「老夫子哈媒體股份有限公司」,從事創作與授權事業。
- Jul 13 Sat 2013 15:26
帝國的太陽下:日本的台灣及南方殖民地文學
- Jul 13 Sat 2013 15:26
異鄉人(卡繆版書衣)
免運79折☆宅配到府 ,我知道這世界我無處容身只是,你憑什麼審判我的靈魂
【內容簡介】◆諾貝爾文學獎得獎小說!◆二十世紀法國文學經典!◆存在主義代表作!◆獨家授權,全新譯本! 我知道這世界我無處容身,只是,你憑什麼審判我的靈魂?他們說,媽媽死了,我沒哭;這是無情,該死。隔天就和女友廝混;這是不孝,該死。挑撥朋友仇家互鬥;這是不義,該死。我合該天地不容,人神共憤,但你們企圖用來拯救我的那一套,又算什麼?我殺了人,只因為夏日陽光刺眼太熱。世界總是喋喋不休地告訴人們,行為舉止甚至思想應該如何符合社會約定俗成的,種種道德規範下的節度。但是,莫梭,一個居高臨下的鳥瞰者,冷靜自持,無動於衷,漠視七嘴八舌急於發表意見和批判的群眾。他倦於給出令眾人滿意的標準答案,他對合乎禮俗但不合於自己真實感受的事物,無法找到適當的對應方式和距離,於是,他被大加指責為無情、不孝、不義。莫梭不知道在與世界衝撞的窘境下,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他鳥瞰自己,也鳥瞰他人,探索內在情感與外在世界的關係,他還沒找到答案,如何給別人(何況是別人「想要的」)答案?在這種種荒謬的情境中,莫梭凸顯了「獨立的個人」的困窘。 在他沒找到答案之前,(可能窮極一輩子都在摸索)他注定是:一個心靈上永遠的異鄉人,一個與既定的社會格格不入的局外人。卡繆形塑的「現代荒謬英雄」莫梭於焉誕生,深深地影響了後世無數孤獨靈魂,得以正視我們混亂、無依的處境。 【作者簡介 】卡繆 Albert Camus 菸不離手、笑看人世、洞悉人性、擁抱荒謬的性格大師! 一九一三年生於北非阿爾及利亞,一九六○年於法國車禍驟逝。一九五七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與沙特並稱為二十世紀法國文壇雙壁。 文學上為存在主義大師,哲學上提出荒謬論,政治上曾先後投入共產主義與無政府主義陣營。著有小說《瘟疫》(La Peste)、《墮落》(La Chute)、《快樂的死》(La Mort heureuse)、《第一人》(Le premier homme);短篇小說集《放逐與王國》(L’exil et le royaume);文集《非此非彼》(L’Envers et l’endroit)、《婚禮》(Noces)、《夏日》(L’Ete)、《薛西弗斯的神話》(Le Mythe de Sisyphe)、《反叛者》(L’Homme revolte)、《札記》(Carnets);劇作《卡利古拉》(Caligula)、《修女安魂曲》(Requiem pour une nonne)、《誤會》(Le Malentendu)、《戒嚴》(L’Etat de siege)、《正義之士》(Les Justes)、《附魔者》(Les Possedes)等。
- Jul 13 Sat 2013 15:26
其實,那個世界很美:醫護人員想對大家說的臨終故事
免運79折☆宅配到府 ,生命最後一刻,到底發生了什麼臨終」背後有何神秘現象我們又會由誰牽引走向另一個世界呢
其實,那個世界很美:醫護人員想對大家說的臨終故事生命最後一刻,到底發生了什麼? 「臨終」背後有何神秘現象? 我們又會由誰牽引走向另一個世界呢? 見證過太多離別的醫護人員要告訴大家 當至親生命終了時,我們思念的人將前往一個很美的世界 本書集結了醫生、護士、社會工作者等「生死線上工作者」目睹病患或家人臨終前的真實故事與感言。 作者凱斯勒也是媒體知名的「生死學專家」,他透過觀察與記錄,主張死亡前的各種現象,無法完全歸因為幻覺、腦部缺氧及藥物的影響,雖然沒有直接科學證據能證明,但「臨終現象」卻是那些天天面對「生離死別」的工作者所普遍熟知且接受的。 而在這些不斷上演的「人生謝幕」真實情節中,這本書不在於檢驗死亡的奧祕、也不猜測靈異;而在於讓讀者更了解、並尊重臨終者可能遇到的狀況,尤其在面對失去至親與關心者的「最後時刻」,能坦然接受接未來的人生。 「信與不信」、「證明真相」不是此書的重點,「得到慰藉」、「專心聆聽」才是本書想要傳達面對死亡的態度。 作者認為在面臨生命倒數時刻,人會經歷三種現象: 顯像:看見對另一個世界的期盼。 旅程:對親屬來說,死亡就是離開,對臨終者而言卻是抵達的開始。 擁擠:房裡滿滿的人,臨終者絕對不會孤單地死去。 本書有36個故事,也有來自36個失去至親的悲傷親屬,你將看見:他們撒手而去的親人究竟經歷過什麼樣的臨終現象?這些悲傷的親屬們最後又到底從「生與死」這個人生避不掉的現實中得到了什麼? 【知名生死學大師──大衛‧凱斯勒 David Kessler的溫柔陪伴】 「大衛的陪伴往往會帶給臨終者安全與舒服的空間。事實上,我最近曾拜託他,當我時間到時,請他看著我離開。本書帶給讀者的是大衛的智慧與愛,並且幫助我們認識未知的未來。」 ──《紐約時報》暢銷書《創造生命的奇蹟》作家露易絲‧賀 長期接觸臨終病患的作者凱斯勒道出病患及家屬最沉痛的心聲: 「難道沒有任何事能期待嗎?就這樣?只能忍受痛苦等死嗎?」 ──當然不是,這本充滿「希望」的書,將撫慰人心並讓人們對死亡有更不同的看法。 當人們在面臨生命終了時,能夠擁有不孤單的安心;活著的家人們,能不畏懼面對道別,並勇敢給予自己思念的人更多祝福。 作者凱斯勒說:「我曾經認為,要舒緩生命盡頭所遭受的痛苦,唯一方法便是提供患者良善的疼痛管理與症狀控制,但我現在知道,除了為患者的疼痛施打麻藥外,還有許多舒緩疼痛的選擇;對抗恐懼與憂傷,還有比抗焦慮藥物更好的選擇,臨終前會看到『誰』和看到『什麼』,或許才是最好的安慰。」 【推薦書評】 「大衛的陪伴往往會帶給臨終者安全與舒服的空間。事實上,我最近曾拜託他,當我時間到時,請他看著我離開。本書帶給讀者的是大衛的智慧與愛,並且幫助我們認識未知的未來。」 ──《紐約時報》暢銷書《創造生命的奇蹟》作家露易絲‧賀 「大衛‧凱斯勒道出大眾鮮少公開談論與檢視的敏感世界。他記錄的故事揭露出死亡本質除了悲傷外,有時也帶著絕對的喜悅。本書中的故事引人深思且鼓舞人心,他成功地讓大家知道,死亡並非結束。」 ──《紐約時報》暢銷書《年齡的奇蹟》作家瑪莉安‧威廉森 本書為死亡與悲傷過程提供解答與安慰。高度推薦。 ──《瑜珈雜誌》作者簡介大衛‧凱斯勒 (David Kessler)大衛凱斯勒,知名的生死學專家,當麥可.傑可森的死備受爭議時,他受邀全國性節目專訪討論,他的專業領域涵蓋死亡、臨終、家屬悲傷管理。演員伊莉莎白.泰勒、潔美.李.寇蒂斯、安東尼.博金斯和麥可.蘭登,以及作家瑪莉安.威廉森,在他們的親人面臨改變生命的疾病時,都曾尋求他的協助。凱斯勒常出現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國家廣播公司(NBC)、美國公共廣播公司 (PBS)與「娛樂今宵」(Entertainment Tonight)等節目中,也接受過歐普拉專訪;而《紐約時報》、《紐約客》都會刊載關於凱斯勒的報導,他還為《波士頓環球報》、《舊金山紀事報》、《華爾街日報》、《安德森.庫珀360°》及《洛杉磯時報》撰寫文章。首本著作《臨終的需求》(The Needs of the Dying)是臨終類書籍暢銷書,受到德蕾莎修女的讚賞與肯定。與知名作者依莉莎白.庫伯勒—羅斯合著過《當綠葉緩緩落下》與《用心去活》,當羅斯臨終前,她甚至指定凱斯勒在一旁看著她離開。■譯者簡介張瓅文張瓅文,現為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生。曾任大學口筆譯講師;離開教室之後,是個喜愛獨自旅行的背包客與調酒師。譯作有:《為自己上班,因為一生的工作天很多》、《把妳生回來》、《母親的守密者》等書。